《出塞》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,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。早在武则天时期,契丹李尽忠反叛唐朝,攻占了营州。安西地区突厥猖狂,唐朝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。开元年间,唐玄宗听取张说的进谏,改革“府兵制”及土地政策,经过数年的战争,逐渐夺营州,安定北方边境,并使安北都护府迁路上所写。
名家点评
明代杨慎《升庵诗话》:此诗可入神品。“秦时明月”四字,横空盘硬语也。人所难解。李中溪侍御尝问余,余曰:扬子云赋,?偾刮???,明月为堠。此诗借用其字,而用意深矣。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,但在明月之地,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;汉则设关而戍守之,征人无有还期矣,所赖飞将御边而已。虽然,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。
(资料图片)
明代顾?U《批点唐音》:惨淡可伤。音律虽柔。终是盛唐骨格。
明代敖英、凌云《唐诗绝句类选》:“秦时明月”一首,用修、于鳞谓为唐绝第一,愚谓王之涣《凉州词》神骨声调当为伯仲,青莲“洞庭西望”气概相敌。第李诗作于沦落,其气沉郁;少伯代边帅自负语,其神气飘爽耳。
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,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在唐朝后期,边境经常发生战乱,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,发动战争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《出塞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,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,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。《出塞》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。作为一名边塞将领,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,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守边战士的威猛善战,更是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,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。
诗人从写景入手,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。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,秦汉时的关。诗人暗示,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,突出了时间的久远。表现出一种苍茫、空渺、悲凉的历史感,并且为下句“万里长征人未还”塑造出开阔的空间和渺远的时间,正是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,一代又一代的征人戍士献出生命、抛洒热血在这片明月照着的边关上。这就具有了一种透视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感。
“万里长征人未还”,“万里”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,虽属虚指,却突出了空间辽阔。“人未还”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,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。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?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。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,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。作者对历史的感怀或许是怀古而伤今,因为现实当中将领的守边不力而触发感慨;或许只是因为历代的征战,目睹边关明月而兴起历史的慨叹。
《出塞》的写作背景:该诗是作者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,秦汉以来,边关多事,烽火不熄,士兵久戍不归。诗人关心边事,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,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,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,因此借乐府旧题《出塞》作诗以昔讽今。
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骝马新跨白玉鞍,战罢沙场月色寒。
城头铁鼓声犹震,匣里金刀血未干。
其一译文: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,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。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,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。
其二译文: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,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。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,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。
王昌龄,唐代诗人。字少伯,京兆长安人。一作太原人。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,授汜水尉,再迁江宁丞,故世称王江宁。晚年贬龙标尉。因安史乱后还乡,道出亳州,为刺史闾丘晓所杀。
标签:
标签: